信用卡
銀行跨年攬儲大戰被調整 保險代銷意外走俏
時代周報
夏子軒
2020/12/23
121
返回列表
年終將至,即將開始的銀行“攬儲大戰”卻遭遇政策大調整。
12月18日,受監管政策影響,螞蟻集團率先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以來,京東金融、陸金所等金融科技巨頭紛紛跟進。
互聯網存款產品是指商業銀行借助互聯網金融平臺推出的存款產品,商業銀行需向互聯網金融平臺支付“導流費”等手續費。近年來,互聯網存款產品漸成部分中小銀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渠道之一。據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11月一次講話中提供的數據,目前,11家主要的第三方互聯網金融平臺,涉及50多家中小銀行。
銀行攬儲花樣多,銀行理財、結構性存款、大額存單、協議存款等攬儲利器百花齊放,但今年開門紅卻風平浪靜。
時代周報記者走訪多家國有大行發現,銀行上調存款利率的情況雖然存在,但力度不大,大部分銀行的個人定期存款利率并未出現明顯調整策略,往年的4.2%的3年期定存已銷聲匿跡,更多只是3.85%的存款產品。
12月19日,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的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,今年大部分銀行的開門紅都“靜悄悄”,因監管趨嚴,中小銀行在互聯網端的攬儲路徑被叫停,與多個互聯網平臺的合作存款產品都已下架。
此外,銀行結構性存款利率的下跌,“靠檔計息”產品的下架,相關高息產品監管條例的出臺,對大銀行攬儲的影響較大,攬儲大戰與往年相比顯得格外冷清,堪稱“最難開門紅”
東邊不亮西邊亮,保險代銷或成為今年銀行攬儲的新利器。
12月18日,一家上市險企廣東分公司的內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近期銀行代銷保險產品的積極性明顯提高,不少分公司提前完成銀保任務,如佛山分公司的銀保開門紅業績僅用18天就完成既定任務,部分省份公司的銀保業績目標更是已超額完成,且還在不斷增長。
整治金融風險、攬儲難度加大
今年因加強整治金融風險,監管政策環境變化,銀行開門紅動靜不大,攬儲難度上升。
業內人士介紹稱,往年,銀行最作為通行的攬儲方式是發行理財產品,但自資管新規發布以來,銀行理財收益率已呈現下跌趨勢,銀行理財的發行量也在逐步減少。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顯示,截至12月18日,國有四大行12月第三周共發行理財產品214款,比第二周減少24款,其中僅10款產品收益率達到4%,起投額從10萬到5000萬元不等。
“各大銀行提高攬儲競爭力的方法無非是加息。受疫情影響,監管要求銀行把控利率,壓降負債端成本,讓利實體經濟,再加上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成本還在壓縮,靠檔計息產品被叫停,互聯網存款產品正處于風口浪尖,所以這些方面動作不大。”融360大數據分析師胡小鳳表示。
同時,12月14日,國有大行開始集體對存量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啟動調整。六大國有銀行在官網相繼發布公告稱,自2021年1月1日起,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、定期存款等產品,計息方式由“靠檔計息”調整為“按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”。這意味著這款存款產品即將退出歷史舞臺。而對大銀行來說也就失去了一大攬儲利器。
12月19日,建設銀行佛山一支行的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由于靠檔計息新規定的出臺,存量客戶想提前支取也只能按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。開門紅大額存單雖然有,但是限定目標客戶,最高上浮40%,也就是三年期3.85%。
時代周報記者走訪各國有銀行發現,銀行大額存單的銷售情況各不一樣,部分銀行已將三年期的大額存單產品銷售完畢,僅剩3個月、6個月、一年期和兩年期等期限的大額存單產品。
其中,中國銀行三年大額存單最高年利率達3.9875%;中國工商銀行兩年大額存單最高年利率達3.15%;中國農業銀行三年大額存單最高年利率達3.9875%;中國建設銀行三年大額存單最高年利率達4.125%,但額度早已被搶完。另外,四大行三年整存整取產品一般年利率為2.75%,存款金額較大的客戶可以達到3.85%,基本可以告別4%的存款時代了。
上述建設銀行的人士表示,根據客戶的不同定位,推薦產品也會產別,但一般是一年2.1%、兩年2.94%和三年3.85%為主,不自動轉存到期后或者提前支取都將按活期計息。如果客戶的AUM(資產管理規模)達到了標準,可以實現三年定期3.98%收益里,但這也大不如前。為維持客戶,銀行會向儲戶推薦預期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和銀保合作產品。
分紅型保險成攬儲新利器
伴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吸引力弱化,今年銀行開門紅的主打產品逐步從大額存單向保險產品過渡。
12月16日,中國保險資管協會特邀研究員卜振興表示,年末一般是銀行沖存款的時候,銀行理財賬戶和存款賬戶是在一起的,這個時候大力地推動理財會對存款產生影響,而保險賬戶是單獨開立,將成為增加銷售業績的主要方向。
時代周報記者通過走訪廣東地區多家國有銀行網點發現,銀行客戶經理推薦分紅型保險產品熱情明顯提高,其中,大部分為5年期的躉交產品,滿5年預期收益率最高可達4.35%,保本收益為3%,相比銀行存款更具有吸引力。
12月18日,中國銀行廣州分行的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,一方面保險產品的暢銷對銀行的中間收入有積極的影響,代銷保險取得的手續費收入已成為商業銀行創收的重要來源;另一方面中小型險企的分紅險收益高,更容易吸引客戶購買,且躉交產品所帶來的高提成對客戶經理也產生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。
多家國有銀行2019年年報顯示,代理保險業務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項收入。2019年,工商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556億元,同比增長7.1%。其中,代理銷售個人保險1326億元,同比增長31.42%。農業銀行2019年年報表示,代理保險業務繼續保持同業領先,代理保障型和長期型保險產品規模占比穩步提高,代理期繳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 27.2%。
事實上,銀行熱推保險產品,折射了自資管新規以來,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呈現下降趨勢的現狀,受疫情影響,監管要求銀行把控利率,壓降負債端成本,讓利實體經濟,使得各大銀行唯有加大收益率提高攬儲競爭力,但依然無法和中小險企產品匹敵。
12月19日,農業銀行廣東分行的一名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,中小險企由于品牌知名度較差,分紅險和萬能險等理財險主要通過銀行代理渠道銷售。在絕對收益產品越來越少的情況下,中小險企高額收益率對客戶的吸引力顯而易見。
返回列表